履职|理论|人物|文化|健康|图片库
书画频道>> 观点评论

动画之“美”——中国动画学派的现实意义

2020-09-10 19:33:39 来源:中国艺术报 我有话说
0

  作者:孙立军

  在“新文科”建设的背景下,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推进课程改革,尤其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。我们需要把握时代脉搏,围绕新文科的建设内涵,加强科研创新精神,坚持走文化自信之路。

  新文科的“新”也体现在学术研究视角的创新与突破。近些年,国内的动画研究学者更多地以动画技术、动画本体与动画剧作等研究视角展开学术探讨。回溯世界动画史,“中国动画史”曾给世界动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而国内学者对其仍然没有较为充分的再认识。笔者198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,留校至今有30余年,在不断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,有过迷茫与困惑,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动画研究与创作带给我的快乐。这里笔者想从动画美学、动画缘起、动画多样性、动画简史以及在继承中发展“中国动画学派”入手,探讨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现实意义。

  动画的缘起

  动画是什么?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析动画的定义,比如较流行的一种说法—— “动漫” 。这个词是指动画与漫画的合称,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内流行起来。当时,国家有关文化部门成立了“动漫处” 。从管理角度来讲,把动画和漫画统称起来更为便捷、合理。随着时间推移,大家也习惯了“动漫”一词。但是在大多数时候,我们在说“动漫”一词时,具体指的只是动画,而没有漫画。

  “动漫”作为一种俗称,并没有学术上的严谨性。笔者主要围绕动画展开论述,不涉及或说很简单地涉及一些漫画内容。所谓的“动漫” ,在国内通常是指一部电视动画片火爆以后又印了一些相关的漫画书,在这种情况下,动画和漫画成为同类产品。还有一种说法在日本比较流行,即通过漫画连载故事,等漫画有名气之后开始制作动画片。

  关于动画的定义,国内外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,动画是利用人眼“视觉残留”原理逐格拍摄并连续播放的活动影像。笔者探讨的对象主要是动画或动画电影,也包含动画短片,是被大众认可的利用视觉暂留原理进行逐格拍摄的影像作品。尽管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全面取代了胶片拍摄,但是电脑动画依然运用了逐帧生成、逐帧渲染的手段,动画的本体性没有动摇。

  值得思考的是,动画与电影的概念边界在哪?动画与真人电影的根本区别是什么?回顾一下198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《谁陷害了兔子罗杰》 ,这部影片出现以后,电影行业曾展开探讨:这到底是一部电影还是动画?导演罗伯特·泽米吉斯曾谈道,“每一帧我们都要画一幅图,而且每幅图我们都要用透视画法画。因为摄像机位不断靠近,还会围绕着人物旋转。这将是巨大的工作量,非常烧钱” 。如导演所述,这部优秀的商业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,在当时胶片电影的投资环境中并不多见。

  动画的多样性

  动画之“美” ,美在哪?美在动画艺术的多样性。1952年加拿大的实验动画《邻居》引起业内轰动,获得无数奖项,这是导演诺曼·麦克拉伦首次提出“逐格拍摄”的学术观点,在此之前大家一直争论动画片是否应该是“画”出来的。正如中国,我们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什么叫“美术电影” ?因为当时在国内,动画艺术家普遍认为动画片就是画出来的。 《邻居》确定了“逐格拍摄”在动画学界的一个认同,被拍摄体不是只有“画”出来,真人以及真实的场景经过逐格拍摄都可以称之为“动画” 。麦克拉伦的理论为世界动画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。

  动画除了艺术的多样性,还有技术的多样性。1986年皮克斯动画《顽皮跳跳灯》是决定世界三维动画发展方向的一部历史性作品,它和后来的动画电影《玩具总动员》是一个团队打造的,影片展示的三维电脑动画技术引起世界动画界的重视,这两部作品也使计算机技术获得一个跨越式的发展,此前是胶片时代,而此后直至今天,我们绝大多数的动画电影都是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。

  动画的多样性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许多启示。例如中国传统美术对中国动画的影响,我们对传统艺术的养分挖掘还远远不够,特别是对中国绘画,对它的写意、留白等视觉风格的运用。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戏曲艺术中程式化的表演之美。这些“美”在世界动画的多样性中增加了中国的动画之“美” 。

  动画艺术的三国缘

  回顾中外动画简史,电影发明以后,在黑白默片到有声彩色的过渡期, 1937年诞生了在世界动画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之作—— 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 。1940年,迪士尼动画电影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在上海公映,引发轰动,这影响了我国动画大师万氏兄弟,他们看过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后产生了也拍一部以公主为主角的动画电影的想法,“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 ,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《铁扇公主》 ” 。

  1941年万氏兄弟的《铁扇公主》成为亚洲首部动画长片。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未来发展。后来, 《铁扇公主》又影响了我们的邻国日本。1943年,在日本公映的《铁扇公主》深深吸引了一位日本少年,他自此决定放弃医学专业,从事动画创作。这位少年在二战之后的日本被誉为日本的动、漫鼻祖,他就是动画《铁臂阿童木》的导演手冢治虫。据资料显示,他在当兵的时候只有不到20岁,那时的他看到《铁扇公主》以后开始立志做日本的动画,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日本的超人——铁臂阿童木。

  纵观世界动画的发展,今天的中国与美国、日本相比,在许多方面已有较大的差距。但是回顾动画历史,从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到《铁扇公主》再到《铁臂阿童木》 ,这些影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当时的我们是如何走上自己的动画道路的?又是怎样坚定不移地建立起自己的动画风格的?

  在继承中创新

  今天的“中国动画学派”依然有它的生命力。除了让动画作为艺术,作为一种审美,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存在。我们也必须要面对动画的市场问题。动画是一种“无中生有”的时尚工业产品。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,“中国动画学派”一家独秀,当年的风采没有“输”给任何国家,我们一直坚持走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道路。但是,从产业角度来讲,与当时美国以迪士尼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制片水准相比,中国动画的市场化程度与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。

  2005年,国家出台相关政策,提出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。2008年以后,我们的电视动画片的产量逐年高速增长,以至于到了2011年,动画总时长高达26.1万分钟。中国的动画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,质量却在下滑。我们有时过于追求数量,而没有在文化、审美与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,造成了一个泡沫式的尴尬局面。

  2018年,我带领团队创作完成水墨动画《秋实》 ,入围第七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,这也是唯一一部入围本单元的中国影片。这部具有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现实意义的动画影片,在继承与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传统的水墨动画由于技术限制的原因,无法表达更加自由灵活的运动镜头,镜头的运动只能靠些简单的推拉摇移。因为所有的运动镜头要画出来,因此需要平面垂直摄影机拍摄下来,由于三维电脑技术的突破,镜头的运动限制问题得到克服,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。中国动画学派强调“散点透视” ,这一美学特征又束缚住了这种视听语言的运用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努力探索一种全新突破。此外,作为首部8 K显示技术放映的水墨动画, 《秋实》在呈现效果上把中国水墨画美学尽善尽美地呈现出来了。我们在观看影片时,可以看到宣纸的纹理和水墨画的笔触,包括草虫的细节等,这些都是基于8 K技术来呈现的。我们需要重拾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美学,重新认识、重新学习,并重新塑造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
  结语

  上世纪60至80年代,中国动画走出了一条“民族化”道路。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真正走自己的“民族化”道路?如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去继承与发展中国动画电影?当年的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。我们需要坚持创作具有中国美学价值的动画作品。动画的学术研究需要勇敢承担起建构属于自己的美学动画理论体系,并在动画批评方面提升中国动画的学术理论地位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” 。所以,中国动画学派的前辈们给了我们一个榜样,让我们坚信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,相信只有在继承中创新,才能再创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新辉煌。

  (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,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)

[责任编辑:丛芳瑶]